近年来随着电梯保有量的不断上涨,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数量随之也逐渐增多,因此“电梯吃人”的事件也屡屡发生,本是给人带来出行方便的电梯,却成了给人带来伤害的“凶器”。
就“电梯吃人”事故发生的原因而言,业界人士的大部分的观点是:维护不到位。作为特种设备,每台电梯按规定需要定期进行保养,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机械式的保养模式,给了维保人员“可乘之机”。维保过程中仅靠一支笔、一张纸,“打个勾、走过场”就把维保工作应付过去了,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替检现象。这些不良现象,给电梯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。
当下电梯行业发展现状:运维成本高、检修效率低
电梯作为一个传统行业,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体系,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、根深蒂固。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:
一、运维成本高
由于无法实时查看电梯的运行状况,传统的维保方式要求维保师傅至少每半个月一次进行现场巡检。这种维保方式下,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运维成本高,加之随着维保人员队伍的不断缩减,人难找、人难管、招人问题的突出,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。
展开全文
二、检修效率低
传统的电梯维保方式,主要依赖于人工进行检修,维保师傅到场时间长。另一方面电梯作为一台机械设备,内部结构还是比较复杂的。当前最先进的电梯里,光传感器就有700多个,仅仅开关门就有30多个传感器,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维保师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故障定位。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亦然如此,就更不用说新手了,维保效率自然是无法得到保障的。
电梯物联网给出的新思路: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
随着电梯保有量的不断增加,上述的这些问题也越发凸显。用传统的办法缝缝补补基本上属于无解。但是换个思路,通过电梯物联网便可以轻松解决电梯保养的难题。
电梯物联网,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让电梯联网,然后统一管理。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在电梯内置物联网传感装置,实时采集电梯终端数据,并把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管理平台,从而实现对电梯的实时监测。除了实时监测外,通过对电梯终端数据的分析,还可以实现系统连动、数据挖掘以及对电梯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。
由于电梯物联网能够及时地发现电梯的安全隐患、降低事故风险,在政策层面从一开始就是支持和鼓励的。上至市场监管总局,下至地方,也都颁布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和意见。
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我国每年新增电梯的数据平均在百万台,未来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。可以说电梯物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,也正在吸引着更多的物联网公司和电梯企业积极参与其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